分子运动现象实验改进

分享到:
用手机看

实验视频

初中化学名师讲堂实验报告 | 2332人阅读 | 添加日期 2016-03-01

分子运动现象实验改进

山西省阳泉市第四中学校 赵凤娥

一、实验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分子运动现象实验改进》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材上册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课题1《分子和原子》中的一个重点内容。本实验引导学生对化学物质的认识从宏观向微观转变,通过亲历实验探究,启发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构建宏观表象向微观抽象思维转化的桥梁。

二、学情与设计理念

(一)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对分子运动有所了解,再加上日常生活经验的积累,具备了对分子运动现象进行深入研究的能力,他们对实验探究更有浓厚的兴趣。因此,我非常重视学生实验探究的过程及知识的实际运用。

(二)设计理念

1. 主体参与:创新使用教材,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增大参与度。

2. 体验过程:亲历实验,体验探究过程。

3. 科学方法:转变学生学习方式,提升科学素养。

4. 创新精神:在动脑、动手、动口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创新已经成为21世纪教育的主题,培养创新型人才是我们基础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使命,贯穿于我们教学的方方面面。在教学中立足于实验操作,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培养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实验目标与重难点

针对以上分析,根据“新课程标准”“教材”,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确定了如下实验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认识分子是不断运动的,了解温度对分子运动速率的影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2. 能力目标:通过亲历实验探究,感受抽象知识形象化的途径,获取科学的思维方法。

3. 情感目标:体验探究过程的乐趣,激发学生利用身边事物学习化学知识的兴趣。

4. 围绕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目标,突显实验教学重点:认识分子是不断运动的,了解温度对分子运动速率的影响。实验教学难点:体会感受抽象知识形象化,即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微观想象力。

三、实验不足与改进

(一)教材实验不足之处

如图1所示,为教材中有关分子运动现象的探究实验。该实验设计结合平时的实际教学情况,存在如下不足之处:(1)实验用时长,现象不明显,药品用量大,且难以重复使用。(2)浓氨水具有强烈挥发性,将其放置于敞口烧杯中,实验中容易造成空气严重污染。(3)原装置只能在讲台上演示,不便移动,不利于全体学生观察现象且很难落实学生分组实验。

(二)改进后实验装置图及原理

实验改进所需仪器和药品包括20ml医用注射器、医用输液器软管、剪刀、镊子、滤纸、烧杯、浓氨水、蒸馏水、酚酞溶液,实验装置见图 2

实验原理:氨水呈碱性,能使无色酚酞溶液变红。由于分子的运动,医用注射器中的浓氨水扩散出的氨分子,能使与之相连的另一支注射器中湿润的酚酞滤纸条变红。 

(三)改进的意义

通过改进这个实验,药品用量变少,对环境无污染,操作更加简单,现象非常明显,且能对比说明温度对于分子运动的影响,增加了实验的趣味性,又达到了激发学生求知欲的目的,一举多得,进一步体现了“绿色化学”新课程理念。

发表评论

还可以写 个字

还没有账号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