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怎样上好一二年级科学课(上)

点击:845     发布日期:2017-10-16    
分享到:

今年初,《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正式颁布,将科学课由原来的3—6年级调整为现在的1—6年级,实现了从幼儿园到高中科学教育的连贯与持续。


熟悉了面对中高年级学生的教师该如何给一二年级小朋友上课,这对每位即将开始从事低年级科学教学的教师来说无疑都是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本文将重点从低年级科学课的学习内容出发,探讨怎样上好低年级科学课,以及教师该作好哪些准备。


了解低年段科学课的学习要求

作为低年级的科学教师,首先需要做的并不是拿起教材备课,而是了解国家课程标准中对低年级段科学课学习提出的目标与要求。这也是教材编写的基础和依据。


新颁布的《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较之前有了较大的变化,除了将学习年段调整为1—6年级以外,还因此调整了学习目标,更加强调课程的实践性和综合性。标准的具体目标包括“科学知识”“科学探究”“科学态度”“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4个方面。这意味着对学生提出全面发展、培养综合素质的要求。

 

科学知识

科学知识部分是学习的主体,也是实现其他方面目标的载体。在课程标准中不仅给出科学知识的总目标、分目标,在课程内容中还将内容细分为“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地球与宇宙科学”“技术与工程”4个领域,并对每个领域所要建构的主要概念、学习内容和分年段的学习目标给出了详细的阐述。教师通过这部分可以了解学生学习的内容和要掌握的程度,了解学生在不同年级段的学习进程,明确教学时需要达成的教学目标和要求。


如在物质科学领域中,小学阶段的科学学习主要帮助学生形成6个主要概念,分别是:


● 物体具有一定的特征,材料具有一定的性能

● 水是一种常见而重要的单一物质

● 空气是一种常见而重要的混合物质

● 物体的运动可以用位置、快慢和方向来描述

● 力作用于物体,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和运动状态

● 机械能、声、光、热、电、磁是能量的不同表现形式


每条主要概念下设有更为具体的学习内容和学习目标,根据学生认知的发展和学习内容的知识结构,有些学习内容从低年级就开始涉及,再逐步延伸至中高年级,在不同的年段给予不同的深度与要求;有些学习内容则从中年级开始,再逐步向高年级及初中延伸。而且低年级的学习内容往往是中高年级学习内容的基础,因而显得尤为重要,这一点是教师在教学时不可忽视的。


如以物质科学领域的第1条主要概念为例,该主要概念下包括5条学习内容,其中的1.1和1.2涉及低年段的学习内容,而1.3—1.5则从中年段开始。而1.1和1.2两条学习内容本身也有一个纵向的、在低/中/高年段的发展进程(见表1)。


“物质”“物体”和“材料”是物质科学中的最基本概念,应从低年级就开始学习。物体是物质的具象化,而材料是物质的功能化,正是通过对具体物体特征和材料性能的认识,学生才能逐渐形成物质的概念。

 

因此,从低年段开始的学习内容1.1和1.2,其重要价值之一就是引导小学生建立物质概念,形成“物质意识”。这往往始于观察和描述,学会通过观察、描述物体的基本特征开始,进入到形成自然界的物质意识的进程中。这时需要大量的观察活动,让学生学习需要观察什么,怎样观察,如何将观察到的真实地记录下来,以及在观察的过程中不断地思考。

 

当然,这里的观察不是仅仅为了发展技能,而是着眼于探究物体特征、解决探究问题的观察。观察和记录的前后对比、观察后的描述与总结,也都是着眼于对物体特征和材料性能的了解。

 

科学探究与科学态度

科学探究和科学态度是科学学习中的重要目标维度。它不仅体现了科学课对学生能力发展、态度发展的要求,更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在课程标准中,科学探究与科学态度的目标以总目标和年段目标的方式呈现,这部分的具体内容为低年级的科学教学提供了支持和帮助。


科学探究的学段目标中包括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搜集证据、处理信息、得出结论、表达交流、反思评价8个要素。每个要素所对应的能力发展都从低年级开始,有浅到深,由易到难,由单一到复杂,逐步向中高年级发展。

 

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往往会将这8个要素也认为是有纵向发展的,即存在低年级儿童不能作假设、不懂制定计划、不会处理信息,这些能力不能在低年级培养等片面的理解。其实不然,这些要素是开展科学探究的过程与方法,它们之间相互关联,共同为解决探究问题而服务,需要将这8个要素作为一个整体来学习,表2中给出课程标准中这8个要素在低年级段的学习要求。从中可见,低年级是发展科学探究能力的开端,需要教师积极和有方法的指导。


科学态度的学段目标中包括探究兴趣、实事求是、追求创新、合作分享4个维度。每个要素所对应的态度发展也都从低年级开始实现逐年的提升。

 

针对探究兴趣,在低年段着眼于对物质的特征、身边的科学现象和自然现象的兴趣;中年段则加强学生对现象和实践发生的条件、过程、原因等方面的兴趣;高年段则希望学生能表现出对事物的结构、功能、变化及相互关系进行探究的兴趣。

 

针对实事求是,在低年段着眼于描述事实、尊重事实,养成用事实说话的意识;在中年段则要在探究中以事实为依据,不从众,面对有说服力的证据能调整自己的观点;高年级则要求学生在尊重事实的前提下坚持观点,但出现结果不一致时,要分析原因,再次实验,以事实为依据作出判断。

 

针对追求创新,从低年级开始就需要让学生能在教师指导下,围绕一个主题作出猜测,尝试多角度、多方式认识事物,为中高年级的探究、设计、创造打下基础。

 

合作与分享则更需要从小培养,促进低年级小学生愿意倾听、乐于分享、学会表达,能按要求进行合作学习,这都成为低年级小学生在科学态度养成时的重点。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的目标是课标中的新增内容,包括科学技术与日常生活的联系、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的联系、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3个方面,它体现了时代对科学教育的要求。

 

这部分的学习和理解与课程整体的学习内容密切相关,不仅是技术与工程领域,也包括其他科学领域。从低年级的探究活动中就已经开始渗透该部分内容的学习,或许它不是那么显性,和科学探究或工程技术的活动融在一起,而不是用一个独立的单元来学习,但这样的渗透往往能更好地帮助学生了解科学、技术、工程与社会发展的关系。表3给出该部分在低年段的学习目标。


在对课程标准中低年段学习内容和要求了解之后,分析教材就显得尤为重要。教材是从标准到课堂教学的桥梁,它不仅体现了课程标准的要求和目标,也说明了教学的内容与方法。

 

一线教师是教学的实施者而非教材的编写者,在分析教材时需要结合课程标准,了解本册教材中各个单元时应与课程标准相对应,了解每个单元所要达成的4个方面的所有目标,再结合教学活动内容,了解如何通过教学达成该目标。

 

当然,教学的对象是学生,学习的主体也是学生,教学需要围绕学生的认知和能力发展而展开,在分析课标和教材的同时,分析和了解学情,了解低年级儿童的认知和能力发展特点是必不可少的环节。


发表评论

还可以写 个字

还没有账号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