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 -

分享到:
用手机看

实验视频

高中生物实验文库 | 4195人阅读 | 添加日期 2017-01-09

实验编号

306#高中生物,必修3

实验名称

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 

实验原理

土壤中总是含有多种多样的生物,如细菌、真菌、放线菌、原生动物、扁形动物、轮形动物、线形动物、环节动物和各种肢节动物等。越是靠近土壤表层,动物的种类就越丰富。要研究某处土壤中小动物种类和数量即丰富度,一般采用取样器进行取样,通过调查样本中小动物的种类和数量来推测某一区域内土壤动物的丰富度。另外,丰富度统计方法有两种:记名计算法(指在一定面积样地中,直接数出各种群个体数(用于个体较大,种群数量有限得群落)、目测估计法(按预先确定的多度等级来估计单位面积上个体数量的多少。等级划分和表示方法:非常多、多、较多、较少、少、很少等)。由于土壤中运动要比大气中和水中困难得多,除了少数动物(如蚯蚓和穿山甲等)能在土壤中挖穴居住外,大多数土壤动物都只能利用枯枝落叶层中的孔隙和土壤颗粒间的空隙作为自己的生存空间,

目的要求

1)尝试土壤中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

2)收集和处理调查数据,学会土壤动物的分类与统计方法。

3)概述土壤动物的生活环境与土壤动物丰富度的关系。

4)通过进行土壤中动物丰富度的研究,期盼学生们能知道保护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养成“保护环境,关爱生物,保护生物多样性”的观念。

5)培养科学探究能力,学会探究实验的一般步骤。

实验材料

 

实验仪器

取样器、花铲、塑料袋、瓷盆、解剖针、放大镜、镊子、吸虫器、显微镜、纱布、硬质饮料罐、剪刀、笔、标签

实验试剂

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

方法步骤

步骤一:确定调查地点、样方的大小和调查对象

带齐实验工具,跟随老师到调查地点,明确调查对象为土壤中肉眼可见的所有动物。各小组分别选取一块lm2面积的土壤,用木桩和细绳圈定样方的范围,各小组之间保持一定的间距。

步骤二:分工合作,捕捉土壤动物

6个同学一组,面对面分开,从两边同时挖土捕捉。要求对深度为30 cm范围的土壤认真细心地筛选。发现动物后,用镊子或其他工具将其放火烧杯内或毒瓶中。

步骤三:分类统计

回到实验室,先将动物处死,然后倒在实验蜡盘上,按种进行分类统计

1. 准备

制作取样器 :可选用直径为5cm的金属饮料罐,在高度为5cm处剪断,这样的取样器容积为100ml。记录调查地点的地形和环境的主要情况,提出安全注意事项。

2.取样

各组同学于样方内随机选择确切地点,将表土上的落叶轻轻拨开,用手来回旋转罐子,将其按入土中,按压到罐底与地表几乎齐平,用花铲将罐内的土连同罐子一起挖出。将罐子中的土壤倒入塑料袋中。

3 .采集小动物

方法一:将取到的土壤放于瓷盘内(要注意防止小动物逃走),用解剖针拨找小动物,发现体型较大的小动物,可以用包着纱布的镊子取出来,放入到70%的酒精中。

方法二:在去底花盆中放一个金属网,将取到的土壤样品放置在金属网上。为了使空气流通,土壤与花盆壁之间要留一定的空隙。然后,将花盆放置在诱虫器漏斗上,漏掉的土壤也一起倒入花盆中,打开电灯。诱虫器:铁架台上方固定电灯,中间固定漏斗,漏斗口伸入装了酒精的瓶子。第二天,可以看到试管酒精溶液中有不少小动物。此方法适用与体型较小的土壤动物。

4. 观察和分类

可以借助于有关的动物图鉴查清楚小动物的名称,并进行分类。有些小动物用肉眼难以识别,可以用镊子或者吸管吸出,放于载玻片上,借助放大镜、显微镜(4倍物镜、5倍目镜)进行观察,条件允许的学校可以借助实体镜,观察效果最好。观察同时作好记录,如果还是无法知道小动物的名称,可以记为“待鉴定××”,并记录下它们的特征。

5. 统计和分析

土壤小动物丰富度的统计方法有两种。一是记名计算法,二是目测估计法。根据这两种方法,设计一个数据收集和统计表,分析所收集的数据,完成一份实验报告。

6、推出结论

土壤中动物种类相当丰富,但只有少数种的动物的个体数较多,成为优势种,以节肢动物较多,其中最重要的有蚯蚓、螨、马陆、蜈蚣、跳虫、鼠妇、白蚁、蚂蚁和甲虫等,其中分布最广、种类最多的是螨类和弹尾目昆虫。大部分动物种类的个体数较少。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本探究的注意事项:

1)取样时应注意随机取样,避免人为心理作用,以避免结果偏差较大。

2)动物类群因所取地段不同,可能差异较大。

3)取样时尽量不要破坏环境,同时注意安全。

 

发表评论

还可以写 个字

还没有账号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