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粒的性质

分享到:
用手机看

初中化学名师讲堂实验报告 | 1641人阅读 | 添加日期 2016-03-02

微粒的性质

辽宁省沈阳市第 111中学 王学庆

《微粒的性质》是沪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材第三章第一节《构成物质的基

本微粒》第一课时的内容,下面我主要从教材分析、教法分析、教学过程、教学

反思、课后延伸和板书设计等几个方面来谈一谈对这节课的设计。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分子、原子和离子是初中学生初次接触到的微观粒子,从本节课开始,学生将从认识微观粒子的真实存在,来认识微观世界,是化学学习由形象到抽象,从宏观转向微观的开始。

(二)教学目标

1. 通过探究物质是由微观粒子构成的,认识微观粒子的特征;

2. 体验探究活动的乐趣;

3. 培养学生用宏观和微观相联系的思维方式看待物质,形成物质世界的微粒观。

(三)教学重点:理解微粒的特征。

(四)教学难点: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二、教法分析

结合本节课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特点,我确定了以实验探究为主线,结合交流讨论、分析归纳等方法,目的是培养学生善于动手、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能力,学生通过探究活动,了解微粒的有关知识,突出本节课的重点,再以多媒体辅助教学,帮助学生形成微观想像能力,突破难点,优化课堂教学,达到最佳效果。

三、教学过程

(一)微粒是不断运动的

教材通过浓氨水中氨气分子从烧杯B运动至烧杯C中,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见图 1),说明微粒是不断运动的。

1. 教材实验存在的问题

1)实验是暴露在空气中(即便用大烧杯罩住两个小烧杯,也不能避免浓氨水大量挥发到空气中 ),有较大的污染;

2)挥发时间比较长,反应现象不明显。

2. 改进设计

我改用密闭的玻璃管来做这个实验,解决了污染和气流影响的问题。改用棉签代替胶头滴管,解决了用药量大、有污染、耗时长的问题。

通过蘸有无色酚酞的棉签逐渐变红(即氨气分子从棉签上运动到另一侧蘸有无色酚酞试液的棉签上)这一明显的现象,证明了“微粒是不断运动的”这一知识点。

3. 改进后,实验仪器装置原理图(见图 2)、实物图(见图 3)。

发表评论

还可以写 个字

还没有账号立即注册